欢迎光临《西宁观察》

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订阅本站

首页 | 美食 | 娱乐 | 旅游 | 财经 | 科技 | 数码 | 家电 | 家居 | 房产 | 汽车 | 教育 | 健康 | 时尚 | 影视 | 百科 | 购物 | 商讯 | 八卦
当前位置:主页 > 西宁观察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“毒胶囊”复盘:生产者谁?监管者谁?受害者谁?

2016-10-12 来源:未知 我要投搞

  今天,将要报道的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。威胁人类近半个世纪的“毒胶囊”缘何复盘?其间,生产者是谁?监管者是谁?消费者是否在劫难逃? 等等一系列问题,都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。人们不得不深思,“毒胶囊”的危害还将延续多久?

  回顾“毒胶囊”事件的始未:铬超标量最高达90多倍

  首先,我们一同来回顾“毒胶囊”事件的始末。2012年4月16日,《新京报》首次披露了9家知名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的事件,其中超标量最高的达到90多倍。随后,浙江台州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生产、销售毒胶囊案件,现场查获可疑空心胶囊共计1355亿粒,涉案金额高达135多万元人民币。然而,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却并非“毒胶囊”的终结。截止到目前,“毒胶囊”仍然在猖獗,是潜规则作祟,还是因技术局限致使“毒胶囊”横行,记者将进一步去求证。

  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,生产商们不惜铤而走险

  据业内人士分析,在“毒胶囊”事件中,利益的驱使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。利用皮革废料来充当药品级胶囊的生产原料可以大大缩减生产成本,从而为生产商带来最大化的经济利益。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,生产商们不惜铤而走险,违规生产了大量的“毒胶囊”。在整个事件中,不仅暴露出相关监管部门的不力,同时也暴露了公众自身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的薄弱。

  面对“毒胶囊”事件,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咎于某一个部门、或某一个生产商。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、每一个团体、每一个执法机构,都应坚守并维护自身的权益与职责。一旦发现危害社会、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,我们都应采取坚决积极的应对措施。公众的力量与相关监管部门两者双管齐下,“毒胶囊”必将再无藏身之处。

  纯天然的植物“淀粉空囊”宣告了“毒胶囊”的终结

  然而,致癌率高达65%的“毒胶囊”复盘,究竟与技术能力有无瓜葛呢?答案显然是肯定的。据悉,医用胶囊的研究与生产历来是这条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。上个世纪末,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胶囊的研发工作,但终究因创新力的不够而裹足不前。

  此后,中国多家知名制药企业先后投入到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。直至2015年,国内制药企业率先打破了技术的壁垒,创新采用了纯天然的植物淀粉作为胶囊生产的原材料,从而生产出百分百安全的 “淀粉空囊”。这一重大突破,不仅标志着我国医药生产水平进入了新的纪元,同时也宣告了“毒胶囊”的终结。

  在这场材料的革命中,大众消费者才是真正的受益者

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国内已实现了淀粉空囊的产业化,年产300亿粒淀粉空心胶囊的项目已经正式投入生产。该产品不仅被201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,并且还顺利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检测。显然,在这场材料革命中,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而大众消费者则是创新力之下的永远受益者。在阳光灿烂的21世纪,伴随着淀粉空囊迈向世界的脚步,“毒胶囊”将不复存在。


免责声明: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西宁观察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时代营销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;新闻纠错联系站长
复制链接 打印
上一篇:这是全球移动设备消费者选择奖
下一篇:没有了